翡翠蜻蜓辟邪吗?
先说点题外话,本人学艺不精,只是爱好,所以文中错误之处,还请不吝指出! 说起“以玉驱邪”这茬儿,还得从古人对于玉石的理解开始聊起,虽然“色如骨髓”“质地坚韧”“有裂不开”等等描述出现在各种古籍文献中,但古人理解的“玉”可不仅仅是现在意义上的“软玉”(和田玉)和“硬玉”(翡翠),而是包括:蛇纹石玉(岫岩碧玉)、石英岩玉(南阳玉)、沉积岩玉(昌化鸡血石)等等,甚至还有“独山玉”,不过这种玉现在属于南阳玉里的一个品种。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玉石里哪些是有颜色的呢?当然有了,比如青白玉(含翠)、碧玉、鸡血石、葡萄石……所以说古人在没有发现“色带现象”的情况下,用现在的眼光看很多古代玉器都是没有“色彩”的——白色或灰色,而有了“色带现象”——颜色沿着纹理分布,古人就认为这块玉很有“色彩”了。 当然,如果仔细区分的话,还是有区别的——有颜色的部分称之为“俏色(雕刻时根据玉的颜色对原料加以利用)”,而没有颜色的部分叫做“取地”。
再说回正题,既然“玉”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玉石,那么所说的“以玉驱邪”也就不好理解了,因为各种各样的玉石特性各不相同,驱凶避邪的方式自然也有差异,不过大多是通过人们对于玉的理解——有“色彩”(即有“俏色”)且形状特别(多为人像、动物像,或者带有图案的块状)的玉材,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性意义后,通过礼制或者宗教的形式进行传播,最终到达百姓生活中,起到了驱凶辟邪的作用。
说到这里,可能这个问题就解答完了,但是还有一件事比较奇怪,为什么是“玉”而不是“石”呢?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原来“石头记”不仅是贾宝玉的“情缘”,还是一块具有神奇力量的“玉”啊… PS:说到“辟邪”,顺便说说“压胜”,这个概念经常被人弄混,其实“辟邪”和“压胜”是不一样的。
“辟邪”着重于驱除或躲避外在的“凶”,而“压胜”则偏向于压制和战胜内在的“凶”,两者都是有依据的——吉者恒吉,凶者恒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不过这里要提醒的是,不管是“压胜”还是“辟邪”,“玉”都是被动的存在,它无法主动选择将其“赶走”或者“留下”,一切源于外力的影响,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以玉的纯洁净化人心”与“由心而生敬畏”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