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字号来源于哪里?

令狐智秩令狐智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商周时期,就有“字”的观念了,《礼记·檀弓下》载:“幼名、冠字、五十以学易,可以永久享矣。”周代有“号”的概念了,《逸周书·谥法解》有云:“谥者,行之誉也……有大功、大善、明智安泰者,立号焉。”“号”一般用于君主,但有时诸侯也有号。秦一统天下后,废分封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皇帝的称号也有了变化,汉承秦制,皇帝的代号为“高祖”“太祖”等;东汉光武帝刘秀为表示继发之意,把自己的庙号“世宗”作为“祖”号,而把西汉的“太宗”改成“高祖”。王莽自立为帝时,把自己的先妣追谥为“烈祖元妃”。魏晋南北朝时,尊祖先之风盛行,无论帝王还是士族,都喜欢为自己立庙号。南朝萧齐诸帝多喜用祖号“高祖”“太祖”之类,而北朝则喜欢用“太祖”“高祖”。隋唐以后,虽然也使用庙号,但大多只限于开国或定国之功的帝王。到了宋代,一般只用“祖”称祖先了。

明代时又恢复了唐以前的制度,给开国皇帝以“祖号”,同时规定,凡不是始祖的帝王,死后不得称祖。清沿明制。

至于字号,那更是古已有之,春秋战国时就已流行。如“仲尼”是孔子的字,“原宪”是子思的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确立郡县制,自己也有字号“德瑞”。汉代除皇帝外,王公大臣都有字号,一般以谥号中的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字号。

唐代以后,文人学士大多有自己的别号。这是因为唐朝以后科举取士,文人们有了出路,而做了官又不免要受到皇帝“亲裁”(即皇帝亲自决定),为了逃避这种可能带来的风险,他们只好在自己的名字之外另起别号以自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