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颟是什么意思?
“mān”,读作(mán)。指翡翠上的黑色或墨绿色斑块、条带状瑕疵。 行话也有叫“脏点”、“黑斑”的。但此处“mān”读作(mán)时,不表示杂质元素(如锰)形成的颜色。
常见类型及成因: 1,点状:形成原因与金属污染有关,多为小黑点,亦有褐黄色的“金星”。
2,丝带状:与矿物质堆积有关,多呈淡黄色、深褐色;亦可呈白色,这时该种瑕疵被称为“白带”,为质地不好或结构疏松的表现。
3,块状:与矿石颗粒大小有关,亦与矿物成分有关,多呈灰白色,也是质地不好的表现。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类型外,还有片状、条带状等,成因与上述相似。其中以点状和丝带状的为多见。
此外还有“脏水”(汗渍痕迹)、“黄盐”(黄色铁质沉积物)等,这里不多讲。
在云南德宏瑞丽珠宝玉石交易场流行着许多本外地人难于理解的怪词,什么“小料”啦,“麻皮”啦,什么“新州色”啦,“新村种”啦,什么“活口”啦,“统子”啦,什么“胶绿”、“秧秧绿”、“石英绿”、“铁壳绿”、“蛋清绿”、“祖母绿”、“宝石绿”、“玻璃绿”、“油绿”、“菠菜绿”、“老绿”啦,什么“蛋清地”、“虾子黄”、“白茶”、“桂花糕”啦……这些本地口头上已经约定俗成的行话黑话,外地人听之,不啻鸡唱鸭讲。而“翡翠颟”更是一种本外地商人共通的难于表达其准确含义的怪词(它既不是汉语普通话,也不是当地德宏汉语方言,而是一种云南白族语言的方言词)。外地人听之只知其音而莫知其意,即便是本地人——德宏瑞丽商人,也觉得用汉语普通话解释起“翡翠颟”来非常费力费词,有时甚至连本地人也难以说清讲透“翡翠颟”究竟是什么意思!
由于汉语中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字来取代它,以致于本外地商人在谈到“翡翠颟”之物时,都不得不借助于“音译+词类”+举例说明的办法来表达其含义,并且必须在实物标本面前当面举例讲解才有可能使对方明白,其烦难程度可想而知。
“翡翠颟”实际上是指用肉眼观察玉石时,玉石表面裂纹(水纹及沙线、沙点)与玉石本体颜色互相混为一体的、难于把握的翡翠玉石。因为“翡翠颟”玉的内部质量很难判断,如果切割加工后玉的内部质量非常差,而购买“翡翠颟”的玉石商往往是那些刚涉足于翡翠交易市场的小本商人,所以他们购买“翡翠颟”的玉石,其风险是非常大的,一旦判断失误,其损失会非常惨重。“翡翠颟”实质上是一种“价廉质差”的劣质玉,它和“玻璃种”翡翠以及“紫罗兰”、“春带彩”、“红宝石绿”等优良品种的翡翠形成极大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