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里的棉怎么?
“棉”是翡翠行业内公认的术语,指翡翠原料或成品玉器中,呈团块状、条带状分布的白色杂质。用光学仪器进行10倍放大观察时,可见到晶体颗粒间充满着细小的空隙,这些空隙中被填充着白色矿物。 这些白色矿物可能是方解石、白云石之类的钙镁硅酸盐,也可能是钠长石一类的含钠铝硅酸盐。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具有较低的折射率和色散率,因此被填充在晶体间隙中的白绵,其折射率与色散都会被强烈削弱,远远低于外围绿色的折射率和色散率,从而形成了我们肉眼所见到的翠色和白色相间(或者蓝色)的冰种、玻璃种翡翠。 如果把冰种、玻璃种的翡翠放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也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着密密麻麻的白棉。不过,由于这些白棉是半透明至不透明的,所以并不影响整体的美观性;相反,一些特殊的天然白棉反而使翡翠更添灵性,更加美观。例如“棉花雪莲”,就是在一块翡翠原料上同时存在有灰白色纤维状的棉和水草状的雪莲。
随着现代工艺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将原本明显的天然白棉清除,因此现在的冰种、玻璃种翡翠大都看不出白棉的存在了。但是,如果棉除得太多太干净,就会减少绿色部分的反射,使得颜色变淡变黄变暗,即行内所说的“脏”…现今的冰种、玻璃种翡翠虽然看不到天然的白色棉花了,但却可能有人工处理的痕迹…
棉在翡翠中属于绺裂充填物,主要是由细小杂质微粒组成,似棉絮状,半透明至不透明,呈白色或不同颜色,棉的大小形状以及数量是没有规律的,棉是天然翡翠的特征之一,只有在翡翠中才具备“棉花”的生成条件。
虽然不同翡翠由于内部结构不一致,生成的棉也不尽相同,有原生棉和次生棉之分,但是都符合棉的特征。而B货翡翠由于经过充胶处理,所有绺裂几乎不复存在,棉也被充填物所取代了。虽然在手电光下也能观察到丝丝的“棉絮”状,可是与A货翡翠的棉相比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在翡翠鉴定中可以作为鉴别翡翠A货与B货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原生棉的直径和厚度小,肉眼较难观察,而次生棉则比较严重,肉眼可以观察,棉点较大,厚度较厚。B货翡翠的棉直径和厚度比A货翡翠的次生棉要大得多。虽然B货翡翠的棉也呈棉絮状,但是由于充填的环氧树脂的粘度和光性等原因,观察到的棉不如A货翡翠的棉清晰,有些地方显得有些污浊感。在纤维干涉仪下可以看到,A货翡翠原生棉的周围有微裂隙,并有次生棉和充填物,棉的周围颜色相对较深,但是棉是连续、清晰的。而在B货翡翠中则看不见原生棉,只看到一些充填的胶,这些“棉”也是不连续的,与A货的棉也有较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