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出自云南还是缅甸?
关于“玉出云南”的说法其实是有一定根据的,在中国最早的史料记载中,云南是一个玉石产地,在《尚书·禹贡》中有云:“厥贡惟金三品……翠缥珠玑,南珠,元珠(即野生的珍珠)”其中的“翠”就是指云南的翠绿,也就是今天的翡翠。 而在《山海经》里也有相关的记载,比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又如《西山经·石脆山》篇中提到一种叫做“凤皇”的神鸟,据说是“吃百兽,不饮不食,飞翔时身上发出绿光,喜欢住在大森林里”,这些文献资料中的“凤皇”其实就是指现在的红腹锦鸡。
到了汉代,文人学者们经常用“翡翡翠翠”来形容女性的秀丽外表,比如司马相如的《美人赋》有言:“眉联娟以拂颊兮,衣翠袂以为裳…步移影易星汉稀,皓月横天醉眼迷。”这句话中的“翠袖”、“翡羽”和“翠鬟”都是形容女子容貌、衣着或发式的成语,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把绿色的玉石称为“翡”,把红色的玉石称为“翠”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玉出云南”逐渐被“玉出缅甸”所取代,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够进一步考证玉器来源地的原因。但“玉出云南”并非子虚乌有,一些质量比较好的翡翠原料仍然会来自云南,这是因为在云南省保山市一带有许多著名的翡翠矿床,其中以腾冲的“老坑种”最为著名,这种“老坑种”质地细腻透明,颜色鲜艳均匀,可加工出高档的首饰用料。 而缅甸则出产质地稍差的翡翠,由于早期技术的限制,一般将质地粗糙,结构不甚完整的翡翠原料做雕件或者用来制作工艺要求较低的首饰配件,因此早期的缅甸翡翠往往给人质量较差的感觉。而现在的技术可以充分发掘缅甸翡翠的价值,因为优质的原料大多来自于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