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多少体?
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汉字有七体,即篆、隶、楷、行、草、章、飞白。这个说法是清朝书法家梁同书提出的。
“飞白”在现代的书面语中已经极少使用了。但“飞白”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书法形态,与通常意义上的笔法不同。“飞白”的字笔画中间呈白色,因似飞鸟展翅的尾翼而名。由于书写速度很快,笔端多断而毛糙谓之“飞白”(参见《中国书法简论》)。
所以严格来说,“飞白”不是一种字体,而是一种特殊的书体,或者说某种书体的表现方式。 例如著名的汉碑之一《张迁碑》,就带有明显的飞白特征。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观察到,《张迁碑》的笔画边缘处明显呈现毛糙状,这就是所谓的“飞白”。这种书体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隶书刻石之上(如《曹全碑》等),成为汉代隶书的一个典型风格。因此,“飞白”也可以算作汉隶的一大特色,不过它并不在传统的汉字七体之中。
以上所述就是关于汉字“七体”最通俗的解释了。所谓“八体三法”也是指这七种基本书体和三种基本技法,详见下文解释—— “八体”——八种主要书体:铭文、籀文、小篆、隶草、行书、正草书(今草)、真字和篆书; ——八种辅助书体:分书、八分书、鸟虫书、章草、隶书、楷书、行字、飞白。 关于这个说法,最早见于三国魏钟繇所著的《钟繇传》。其中记载说,当时魏文帝曹丕命他撰写《诏策》,钟繇上奏说自己的书法只有八体:“一曰铭石之体,二曰章草之体,三曰隶书之体,四曰飞白之体,五曰行书的体,六曰草书之体,七曰章草之体,八曰篆籀之体。” 但据考证,上述内容出自后人托名所作。而且后世学者也怀疑这些所谓的书体是否真正存在过。
至于清代的梁同书提出汉字七体的说法,较为可信一些。 在古代,这些“体”一般是指官方规定的标准书体,或称正体。但实际上每个时代的标准书体都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所谓“八体”“六体”之类,不过是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已。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的古人在谈论书法时提及的那些名称,大多是用来泛指某一类风格的书法作品,而非像今天这样去专门指代具体的某种书体。如果非要说它们指的是什么书体的话,那就只能按当时的具体语境来加以认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