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铜质笔筒有哪些?
笔筒在明以前较少见。清初出现了紫檀、乌木、黄花梨、鸡凤木等硬木笔筒,尤其是明末清初,文房用具极为发达,紫檀、黄花梨等木料充足,制作者艺术修养很高,木笔筒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清中期,特别是清代乾隆时期,竹刻艺术空前发展。竹笔筒以其质清、纹美、价廉和易于镌刻等优越性,取代了木笔筒的主流地位,以张哺、潘西凤、吴之璠、周颢为代表的竹刻名家,以浅刻、深刻、留青、减地、圆雕等多种技法,使竹笔桶出现了文人和匠人共同制作的盛况,为笔筒制作的黄金时期。
铜笔筒流行于元明时期,清中期以后少见。铜笔筒有素面和錾花两类。錾花者有平錾、浮錾、镂空錾等手法,有的加镀金。
清早期笔筒,木料高档,作工讲究,风格古朴、浑厚、大方,气韵生动。下款有“庚辰中秋”、“康熙壬午中秋”等。
清中期笔筒,在用料上不如早期粗壮,出现镶板、嵌螺钿、雕漆等品种,器型由矮胖变得修长,出现浮雕、镂空等高难工艺,构图严谨繁缛,笔法细腻,有较强的装饰效果。下款常见“辛亥春王正月”、“同治年制”、“丙辰”等。
清晚期笔筒,造型呆板、笨拙,作工粗糙,不注重纹饰及细部加工。下款为“光绪年制”、“丁未年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