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林字惟白,号慕草,1943年生于重庆,祖籍四川苍溪。中国著名书画家、诗人、词学家、篆刻家及文物鉴定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人民大学书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吴兴印社社长、北京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并兼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清代木人这种说法并不一个具体的人物,它表示的是在清代(1644-1912年)时期,一种常见的工艺品,即木制品。这些木制品包括木人、木兽、木器等,往往技艺高超,造型生动的雕刻师制作。在清代,木工艺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1984年上小学的时候,一元钱可以买到很多的东西,20块钱可以买20个鸡蛋或者20斤米或者是20个棒棒糖,反正够你用一个星期的,那时候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就是5块钱左右。
作为90后的我,其实很早就关注到了冯老师的作品。记得那还是高中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家里就收藏着一幅冯老师题写的“天道酬勤”,每次周末去他家玩都能看见。当时就对这种风格非常的喜欢了。后来慢慢的了解了冯老师的经历和故事之后,就觉得这个书法家太牛了! 前一段时间,终于有机会去了冯老师的工作室拜访他。
这个问题,我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拿出来回答了! 之前一直匿名,因为这是一个让我又爱又恨的问题…… 爱它,是因为它是我的职业;恨它,是因为行业乱象,以次充好!
我们通常所说的“白底”,其实是翡翠结构与色彩的一种形态——“干青种”或“豆种”的料子。其结构致密、底色纯净,带有明显的透明感,但透明度依然不会很高。
“蝠”字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一般写作“符”,这是因为“蝠”字的偏旁形如“示”,而古文“示”和“符”通常作旁注,所以古人就简笔写作“符”了。其实“蝠”字本身也有“示”字形。 “蝠”字最早见于篆文(小篆),如图所示,形体是上面“示”下面“伏”。
戴裕成先生书法作品主要有三种形式落款,第一个就是戴字,第二个就是戴裕成名字落款,第三个就是别号落款。但是不管怎么落款,真迹作品都有一个根本特征,那就是用笔和用墨是高度融通,笔墨之间有互融的关系,笔在纸上,墨和笔,墨在笔上,笔带起墨,相互之间具有高度融通。这是真迹作品最为根本的特征之二。
就我所知,目前国内的书法协会都是分等级的,而且和美术协会一样,加入是有条件的,不是说你报名就可以加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