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怎么有热水洗澡?
说一个可能和题目关系不太紧密的答案吧,关于民国如何得到热水的答案。 民国时能得到热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烧煤的锅炉普及率很高(毕竟便宜);其次城市规模比较大,人口较多,而乡村则仍然保持较为传统的生活模式。
我奶奶生于民国十六年,老家在华北农村,她们家里是没有卫生间的,做饭、照明、取暖、洗衣、上厕所等一切事宜都在院子里进行。院子很大,用来吃饭的桌子靠北墙放着,南边是一个烧炕的地方,用锅碗瓢盆装着各种蔬菜、肉和粮食,东北角是用灶具做的一口饭锅,西墙上是烟囱。
我家住的时候西北角有一个小房间,里面放着一个很大的缸,这是奶奶的厕所。不过由于没有抽水马桶,所以气味不大好闻。这个厕所和厨房之间有一扇门相通,不过平时都是开着的。
院子的东南角是一个猪圈,养着三头肥猪,东边有个茅厕。院子的西南角搭了一个葡萄架,夏天可以在下面乘凉。
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这些房屋都是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东厢房和后罩房相连,中间是堂屋,供着祖先的牌位,上面是卧室,下面是客厅。西厢房是奶奶的妈妈(我称呼太姥姥)的房间,后面是厨房。 后罩房里有一口大铁炉,冬天取暖用。
我记忆中,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能在这里洗一个澡,妈妈或者奶奶烧一锅开水,用一个大铝水壶舀出来,倒在桶里,我就站在炉子旁边,把衣服都脱了(只留一条短裤),往里面站,直到整个身子都被热水淹没,开始擦擦揉揉……等到身体已经被清水打湿,就用脸盆盛着清水,清洗全身。(注: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澡堂子,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天天洗澡,我在《老北京人的生活记忆》一书中看到,作者童年时在北京城生活过,但是记忆里并没有洗澡堂子这一项,不是所有年代所有地区的人们都每天洗澡。)
除了烧煤的浴室和个别有钱人家自己用的热水机外,大部分人的洗浴条件其实很有限,我奶奶也说过她年轻的时候,因为贫困连一斤肥皂都没有用过,更不要说洗发水和沐浴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