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筷子有价值吗?
“一饭千金”讲的是韩信,韩信贫困时曾连饿了几天肚子,有位亭长看不下去了,就拿自己家里的馒头给他吃,结果韩信吃了人家六个馒头,亭长的媳妇儿很不高兴,说你一天到晚游手好闲的,家里就这些馒头了,你天天出去混就吃光了,以后咋办啊!没想到韩信后来成了大英雄,做了楚王,记着亭长一家的好,封赏了这个亭长,还赐钱千贯(一饭千金)。
这个典故里,韩信领的饷是铜钱,而亭长家虽然穷得只剩馒头,但主食是稻米。如果这俩要是在现代凑合过活,那开销是很大的——光吃饱了,不饿肚子,每天就得至少十块钱,住个破民房,再省一点也得五六百一个月。但是,在秦一统天下到汉代这一段时间里,普通百姓的主食可是粟、黍等粗粮,配一些蔬菜就可以管饱了,肉是不常吃的。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精制白面做成的馒头,更不会有米饭。汉文帝曾因为南越国进贡的大米好吃,就问宰相周勃:朕的大米是哪来的?周勃不知道,就说回去让官员查一查。文帝生气地说:你这算是问对人了!可见这时的主食是大米和精粮白面的,都是南方特产,北人不常吃。所以刘邦骂项羽是个无赖:衣锦还乡,吃顿好吃的,吃顿好的就开心得不得了。
那么,如果是这个时候有双银筷子,肯定是有钱的象征,可以炫耀一下。 可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变了。原来北方人口多,经济比南方发达,这时南方的经济开始赶超北方。最典型的就是水稻,南方的水土气候很适宜种植水稻,所以这时的粮食主项变成了水稻,做主食的米面多了起来,馒头也开始流行了。
同时,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的葡萄、核桃、甜瓜等水果和农作物陆续传到内地,丰富了人民的餐桌。所以这时候如果再有一双银筷子,那可真的就是“食之无味”了。为啥呢?这会儿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去挥霍一副银筷!要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相当于刚刚脱贫的人家突然有了几亿存款! 所以你可以把银筷当成财富的象征,也可以把它看作是贫穷落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