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版人民币几年出版?
1972年5月,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发行30万元面值的大额国债,这比1960年至1964年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主币)的券种更大、面额更高。 这次发行的人民币,被冠以“国库券”的名头,并专指30万元及以上面值的国债品种,而其他所有债券都被归入“公债”类别中。 据人民银行副行长范明华后来披露的数据,从1972年到1981年,共发行了3次大额国债,累计认购金额52.9亿元;而到1981年年底,全国各项债券的平均收益率达到7.8%,最高利率达8%以上。 当时,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比如,一名大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在300元左右,而购买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一般只需要几十元房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储蓄的主要方式就是把钱存入银行,因为当时各种理财产品的选择非常有限。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几百元钱的小额储蓄和几千元钱的中额储蓄都是很常见的。相比之下,那些高收益的债券产品就显得非常“高大上”了。所以,尽管最早的发券目的就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但这部分资金大多被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起到了增加供给、调控需求的作用。 除了对经济的影响之外,这些“红票子”还有另一重特殊意义——它们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钞票。 从1948年民国政府发行“法币”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的货币制度一直沿用西方的纸币制度。虽然经过了金圆券改革和银元兑换法币改革,但本质上仍然是纸钞的本位制度。直到1955年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才正式使用金属币作为币值的主币。在这期间,人们俗称的“大钱”实际上是指流通领域中的铜镍等金属铸币。
在这一时期发行纸币(包括储蓄存单)是一种创新,尤其是像第三套人民币这样的“满版防伪”技术,在当时那个印刷工业和现代化程度都很低的国家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对增强人民群众的钞票防伪意识、维护金融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