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是唐朝哪个时期的书法家?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21岁的柳公权初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历任左拾遗、尚书仪部员外郎,因上书议政,忤旨,贬为太子通事舍人。不久遇赦,复官。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71岁的柳公权任西岳华山观察使。
他的一生大致和唐代的中兴时期相始终,所以书法上也受到“尚法”风格的影响。 柳公权的字取法颜真卿,但又不拘泥于颜真卿。他的楷书端庄典雅,结构严谨,笔画劲挺;行书笔致潇洒,遒劲秀丽;草书则纵逸有致,俊爽灵动。后世学习颜真卿的楷书多从柳公权入手。
《唐书》评其书曰:“笔法遒劲,自成一家。”宋黄庭坚评论说:“柳书彦远以为清雄绝俗,然不及颜鲁公,至唐人书,当数公为第一。” 今天所说的“墨迹”,实际上指的是书写时蘸墨较少或微有干湿的“濡墨”,而不是完全脱水的“干墨”。这除了与当时的纸墨性能相关外,也和人们习惯使用的笔法有关。如果过分用墨,就很容易造成“墨猪”。 唐代的书法家多数能书又能画,且能自如地运用笔墨。柳公权此帖就是典型的例子——笔画少湿墨,线条饱满,力透纸背,但是不闷不浊,自有一种轻快利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