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书法家不会写楷书?
因为“楷书”的定义到现在已经模糊了,人们口中的“楷书”其实包含了“魏碑”“唐楷”等风格,但其实这些风格是隶书进化来的。 比如《爨宝子碑》,这是南朝汉人的书法,有隶书的笔意,但是已经是楷书形态;而到了唐朝,颜真卿的字体也是以隶书写成的(颜体楷书有隶书的笔意),欧阳询的字体也是以隶书写成的(欧体楷书有隶书的笔法),所以从隶书到楷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为什么还要分“真(正)书”“草(章)书”呢? 原因就在于,虽然楷书、行书、草书这些字体都是隶书演变而来的,但是它们在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立的风格,而且楷书和草书的发展和需求一直很大,所以各成了独立的字体,而篆书发展缓慢且实用需求小,就一直没有成为独体的字。 所以古人说“真(正)书,民尚类也”,意思就是真书(楷书)是最亲民的书体,“草(章)书,民尚异也”,意思就是草书是比较奇特的书体。 但现代人对“楷书”的概念非常模糊,把大部分隶书写得方方正正都叫“楷书”,或者看到草书写法比较规整也叫“楷书”,这样当然会导致“许多书法家不会写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