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没有硬币?

闻人怡凡闻人怡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当然有,而且不止一种。 先秦主要用贝币、刀币和布币。其中以珠玉为货币的主要是楚国;以丝织品为货币的主要是吴越。

1.贝币——主要材质为海生贝壳,也有使用兽骨的。有所谓“五贝”、“十贝”、“二百二十贝”等规格。主要用于交易计数。因为形状像汉字“朋”,所以一说这种货币也叫“朋币”。这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2.刀币——主要盛行于齐国(即墨)一带。形状像刀,一般上有铭文,主要是“齐字刀”、“明字刀”、“宣字刀”等等。还有一种铜环钱。

3.布币——主要盛行于晋国(太原)及其周边地区,形如铲子或布匹上剪下来的碎片。根据铸造不同的国号,分称“梁布”、“宋布”、“晋布”等等。 这些金属铸币在春秋战国时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形制,但还不算十分成熟,所以一直沿用到汉代。

西汉初期废除了刀币、布币,统一使用铜钱。所谓的“半两钱”其实就是圆形方孔的硬币。这时为了追求钱的质地纯正,把以前的金属铸币熔炼一遍,重新打成圆形方孔的硬币叫“白钱”。新铸的铜钱与旧的钱相比,颜色亮白纯净,故得此名。

王莽在位时期改制频繁,曾一度使用银币。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又统一采用铜钱,但此时年号钱尚未形成。

东汉末年,政权分裂,各地割据。于是各个地方军阀开始铸造各种奇形怪状的钱币。这些钱币大小不一,轻重不等,样式更是千差百异,没有任何规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晋古钱”时代。这一时期,除民间私铸外,各地军阀也大力铸造,致使钱文繁杂,形制混乱。

到了南北朝时,统治者为了敛财,不仅鼓励私人铸钱,还自己开设钱炉,大肆铸造大钱。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颁布的《钱律》中规定:“钱欲重轮,其文曰‘永光’;铜称赤铅,轻如毛羽,利人交易,百姓所便。其见有七钱者,听使交易,至明年正月十五日,一文直一钱。”意思是说,以后要造一种像“永光”一样的年号钱,用赤色红铜铸造,重量要很轻,这样才能方便老百姓交易。从明年正月十五开始,凡是见到有七枚钱的,听任交易,一枚钱只准卖给一人。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下敕“京兆府令王亮等造四铢钱,文曰‘永通万国’”,意即让京兆府造一种新式的四铢钱,钱文要大,字要好看,叫“永通万国”。这种新式钱后来流行于唐初。 隋炀帝时,因为连年征战,国库空虚,遂允许各地官吏随自己意见铸钱。结果导致钱币质量低劣,形制混乱。

唐代初期钱文较佳,后期渐乱。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曾经严禁各地铸钱。但是到了唐代晚期,由于藩镇跋扈,皇帝废立自如,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不得不允许各州自行铸钱,补充财政。这就导致了晚唐五代时期的“铅钱”时代。因所用铜锡原料不同,铸钱数量很大,导致铅钱质地极差,大量流向市场的现象。这一状况直到宋代才得到解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