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任道斌字画值钱吗?
1987年,年仅25岁的他,凭作品《江山多娇》赢得“当代草圣”林散之的赞誉;1994至2003年间,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中书协)、兰亭奖作品展并多次获奖;他的书法被国内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他就是已故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任道斌。 近日,在苏州工业园区一处写字楼内,记者见到了任道斌之子任政达。虽然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一说到父亲任政达的声音中仍充满自豪。
说起父亲的过去,任政达打开了话匣子——1937年出生于西安的任道斌从小喜欢书法,高中未毕业即随叔父任彦章学书法、国画,兼修诗词、楹联。
1956年,任道斌离开陕西到南京军区工作,期间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军内及江苏省书法展览并获奖。 “那时候还没有‘现代’或者‘当代’这样的概念,我的作品当时经常被别人抢走。”说着,任政达拿出一本剪报集,里面全是当年他父亲书法作品被抢走的报道,其中既有《新华日报》等有影响力的报纸,也有南京军区政治部的红头文件。 “1973年是父亲最辉煌的时候,这一年他同时担任了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和省文联委员。”说到这里,任政达不禁有点感慨。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直到一九八五年调到苏州工作,任道斌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和书画创作。在此期间,他曾于1974年和1983年两度当选南京市政协委员,并担任玄武区文化局局长。
1985年任道斌来到苏州,此后长期任教于苏州市工艺美院,并担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等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公外婆家,对父亲只有一点印象,全靠自己想象把他描绘成英雄的形象。等到长大后回到父母身边,发现其实父亲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说到这,任政达声音有些哽咽。 去年底,应任政达之邀,澎湃新闻专访了著名学者、收藏家张中行先生。张中行是民国时期最后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弟子之一,与梁启超、冯友兰等著名学者都曾是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学生。他在给任政达的信中表示,自己非常欣赏其父的书法,曾向人求教而未能得,后由任政达转献,方得珍藏。 除了张中行外,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曾对任道斌的书法给予高度赞扬。
由于历史原因,任道斌的书法真迹留存较少,市面上大多为印刷品或复制品。不过,能够看到他的作品展出或拍卖会上的身影。在拍场上,他的墨宝曾拍出过7.5万元的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