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行书?

邱泽林邱泽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题目太大,我尽量简化一下: 简化的目的是找到一些线索和痕迹。首先,从书写者个人的风格来看,王导的字和羲之的字差别很大……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性格有关的——王导是个情商很高的人,他的字显得端庄稳重,而逸少则更率意洒脱;再从载体上看,王羲之的行书主要见于书信,王导的主要见于诏诰一类。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二人的“行草书”都见于《兰亭集序》,但风格还是明显不同,可见他们是各自以行书名世,而又互相学习对方的。(王导的字见乾隆皇帝的题跋) 第三个角度是从时代来看。前面说了,二人是东晋的名臣,那他们写的行书,自然代表的是东晋的风貌。我们看“二王”其他时期的行书如《寒食帖》《快雪时晴帖》等,都是字形较小,节奏舒缓,字体结构宽扁有力的;而这一时期皇上所赏的行书则是字形较大,笔画遒劲,结构灵活多变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认为是因为“二王”前期的行书主要还是承袭东汉书风而来,到了后期,特别是东晋时,已经自成家数了。(皇上的题跋) 我上面的说法可能不太准确,但是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说到晋代,就不能不说“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集序》《寒食帖》《快雪时睛帖》等等。王羲之时人评价其行书为“飘若浮云,惊若游龙”“行云流水,俊爽清丽”。同时,他又是魏晋风度最有代表的人物之一,所以他的行书不仅是书家的集大成之作,而且也是后世书法崇尚的法度之源。 除了“二王”,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是可以列入这个视界的。颜鲁公的行书,在继承了“二王”之后,又有自己的创新。他的行书,笔法丰富,结体多变,且富有金石气。另外,他的行书还很有创造性的一点是落款可以长一点,盖因他的行书有一个特点——“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所以即使落款较多,也不会觉得拥挤。这一点对后代的书家影响是相当大的,比如元代的鲜于枢,明朝的祝允明、文徵明、王世贞等都有继承这一特点的作品传世。 最后说说米芾。关于米芾的行书,我所知不多,只知道他的《蜀素帖》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宋代的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说:“骨瘦如柴,而神采飞扬,飘逸绝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