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有多少种类?
现在国内博物馆和故宫里收藏的中国历代文物当中,基本都可以看到瓷器的身影。这是因为我国历史上的陶瓷技术是非常著名的,对外出口的瓷器数量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地能看到我们中国的瓷器。 很多人应该不知道,其实中国古代制造的瓷器,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釉下彩瓷器和釉上彩瓷器。
这两类的制作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产生的颜色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制作的时候,将颜料放在刻好图案的瓷板下面,然后盖上盖子,进行烧制。这样的做法就形成了釉下彩的瓷器。这种彩色的耐腐蚀性比较强,可以长期保存。 但是缺点就是无法更换颜色,一旦制作出来,就不能修改了。所以这样的工艺更适合于图案比较严谨的古董瓷器。
而釉上彩的瓷器是将颜料施涂在已经烧好的陶器表面,再进行烧制而成的。因此颜色的亮度会更好一些,而且可以通过手绘的方式改变图案。但是这样的工艺所产生的腐蚀性比较强,对材料要求很严格,所以在古代能够做到这个技术的瓷器厂并不多。
如今随着技术的改良,无论是釉下彩还是釉上彩,都可以做到颜色持久鲜艳的作用了。 按照用途来划分的话,可分为生活用瓷和艺术瓷。生活用瓷又分为食具瓷、茶具瓷和日用品瓷等;艺术瓷则有美术瓷和陶瓷雕塑品等等。 如果按照质地来分的话则分为瓷质玉器和炻器(也就是紫砂)。
这里要说的瓷质玉器可不是指带有翠绿的瓷器,而是指质地细腻,光泽莹润,几乎可以当玉器来使用的瓷器。 而砂锅、煲仔饭的锅底则是用一种特别的砂土做成的炻器。由于这种材料制作的餐具高温稳定性差,现在已经很少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