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少古画?
我们一般认为,一幅古画就是一件文物,经过漫长岁月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但事实是一幅古代中国画,在流传过程中很可能“变身”为多幅现代创作——因为古书画修复与润色是一项常规工作。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书画鉴定专家孙宪锋在《故宫古书画的修复与装裱》一书中谈到,一些字画因年代久远、保存状况不佳等原因出现严重损坏时,需要修复。至于如何修复,“在操作技术层面,我们既借鉴了古人留传下的‘修旧如旧’的原则,又结合当代的技术条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于轻度的受损作品,我们尽可能采用‘无痕’的方法进行修复;对于重度的受损作品,则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散纸修补法、全裱托折法或裱背换纸法等进行修复……” 这些修复过的古画,有的会变成新的藏品,回到故宫这样的博物馆中展出和收藏,但是大多数还是会以新替旧,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只是这种替换往往很隐蔽,而且由于原作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凭经验欣赏这些复制品。
举个例子,2013年,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一卷被称为“镇馆之宝”的宋徽宗《草书千字文》。这卷书法作品是南宋内府所藏,曾被清乾隆皇帝赐给大学士梁诗正,并收入宫廷庋藏,后流落民间。20世纪50年代初,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革命文物。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国内多位书画大师鉴审,确认其真实可靠。 但是,这卷《草书千字文》其实是清末民国初人伪造的。原迹早就在一场火事中烧毁了。
据有关方面透露,这一“国宝”原是晚清翰林张仲渊所造,他用作假换真,将一张薄薄的纸张用墨汁填充出《草书千字文》的字体,再印上仿宋的图章,制成伪件。后来,他的后人将这件作品送交故宫博物院“亮相”。 这样一本“宝贝”,现在究竟有多少份呢?对此,权威部门也无法给出确数。据说,为了填补文献记载的阙失,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一部新书,收集了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