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松花是什么东西?
“松花”二字的表述,在不同典籍中表达略有不同。《翠论》中称:“色形如线者谓之松花”;《缘法》中称:“青色的线叫做松花”;而《萃秀》中则称:“青色纹理叫松花……”“松花”一词的原意是指翡翠表皮呈青色(绿)的纹线或斑块。随着网络普及和网文盛行,现在人们口中的“松花”往往泛指一切绿色,无论是有色根还是没色根、是淡绿还是深绿……总之就是一切绿色的部位统称“松花”了!这么一弄“松花”的概念就被彻底颠覆了!这是不对的!
要正确理解“松花”的概念必须先认清两个概念——“皮”与“色”。在鉴定书籍和资料中这两个概念十分常见且被广泛使用。例如: “皮”:《说文解字》中有云:“玉之表皮。”——可见“皮”即指玉的表面一层。又《辞源》中对于“皮”的解释为:“玉器表面一层,其内精光莹洁,薄如韭菜叶。”——这里把“皮”比喻成了植物的外衣。可见“皮”其实就是覆盖在玉石表面的那层物质。 那“色”呢?《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五色,赤黄白黑青。”——这里的“色”指的是各种颜色的总称。而在《辞源》里对“色”的解释为:“色彩;颜色。”“色”还表示:“容貌神气……各种……等。”
这里“色”的意思接近今之“表情”、“神态”之类。所以啊,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下,“皮”和“色”两个字,一个是表示“物质外部形态”的;一个是表示“精神现象”的。二者根本就不是一个范畴里的。 既然“皮”和“色”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那么它们之间的交叉关系自然也有很多种——可以是全部重叠,也可以是部分重叠,还可以是一点也不重叠。
目前,学术界以及广大老百姓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皮”或者“色”其中有一项不存在的时候,这个玉器才算是完美无缺的。例如一件翡翠佩面上若没有了表面那层皮,大家会认为这件翡翠佩已经失去了本有的价值。但若是这件佩面没有着色(绿色)的话,虽然少了些许韵味,但是其经济价值却远不如没了皮那样高! 所以,从上述两种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皮”的价值大于“色”的价值,而“色”的存在却比“皮”的存在更能体现出这件玉器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常说“俏色巧雕”,而很少听到“俏皮巧雕”的说法。这是因为“色”的重要性明显高于“皮”。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松花”呢?严格来说,翡翠原石表面那些呈青色(绿)的班点状、条带状纹理应该统称为“松花”。只不过由于这些纹理的颜色多呈青色(绿色),且多像鱼子的斑纹,故又有“鱼子松花”之称。 当然,也有一些原石的“松花”颜色不是绿色而是灰色或是褐黄色,对于这样的“松花”,业内也有相应的名称:“灰松花”和“黄松花”。不过“绿松花”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