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朝代有翡翠?
我国自古就有翡翠,但是古代的翡翠含义和现在不同,不是指现在的缅甸翡翠,而是指绿色的宝石、玉石或绿松石。 《礼记·聘义》中有“翡翠之饰”,郑玄注:“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翡”指红孔雀,“翠”指蓝孔雀。可见,古代所谓的翡翠是两种鸟的羽毛。
宋代苏轼的《谢李端叔送墨》说:“我生四海无邻里,故人得书空感慨。其上语多称美事,自言少年日,剑佩入长安,身骑翡翠马,手携黄金鞭。”这里的“翡翠马”是指装饰有翡翠的马匹。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赏》中说到,五代时著名画家顾闳中画了唐皇后“披翠袍,绣纹如凤翥(飞的意思)”,可见,当时的“蜀锦”、“翠霞”等丝绸,上都印有绿色的鸟类图案。所以啊,当时人们把带绿色图案的丝绸叫做“翡翠”。
不过,这种用法比较少。宋朝以来,人们对玉的品质要求里逐渐增加了“色匀”这一条,意思是颜色均匀,没有杂色。一些质地细腻、颜色均匀的玉石就被命名为“翡翠”了。比如明朝杨士聪编撰的《玉器辨》中说:“凡玉有五彩者皆谓之‘翡’,有五色者谓之‘翠’”,这里的“翡”就是红色的的意思,“翠”是绿色的意思。 清朝时期,人们已经把今缅甸北部与我国云南省西北部的地区称为“拂(音同“菲”)翠”,这里的“拂”字就包含了红色和绿色的含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