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贵还是翡翠贵?
目前市场上的中低档翡翠原石大多来自缅甸北部密支那地区,而高档优质的翡翠原料则大多出自缅甸北部抹谷(莫谷)地区,这里出产的翡翠原料常用于制作高档的玉石工艺品、项链、戒指等等。 随着近年来对于高档翡翠货源的紧缺,以及市场上优质中低档翡翠原材料的日渐稀少,使得整个翡翠市场的价格都水涨船高。
除了原料之外,一些雕刻好的成品价格更是不菲,以著名的“玉雕圣手”——杨炳光先生的作品为例,一件只有30克的精品《万象更新》摆件,就曾卖出过百万元的天价! 而与翡翠动辄上千万的交易量相比,青玉的市场就冷静多了。 事实上,青玉是产自我国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籽料,由于它的质地细腻、温润、油性好,在历代都深受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的喜爱,被用于制作成各种玉器用品。
如今虽然市场上也有大量的青玉首饰品和文玩件出售,但由于其本身价值受限于原材料价格因素,所以在市面上并不常被见到,市场价格也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不管是青玉还是翡翠,都有其不同的身份特点和价格定位,至于哪一个更贵,其实也没有绝对的说法。比如同样的青玉质地上,如果加入了绿色调,那么其身价就会立刻不同;而有些翡翠原本价格也不高,但因为材质极佳加之设计精巧,同样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 所以,不如把这个问题换成——“你更喜欢青玉还是翡宝?”或许答案会更明了些~
在很多人眼里,玉就是玉石,就是玉器,好像就是一件很有文化、很古典甚至很古老的东西,但是很少有人会把它看成是一件商品,用商品的概念、商品的内涵去概括和定义玉文化,其实玉就是一种商品,在商品的基础上,由于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深厚文化内涵而变得很独特的一种特殊商品。
说到玉,一般我们说的比较多的是和田玉,和田玉属于软玉,在国内来说,主要的产地在新疆,国外还有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韩国及台湾地区有产出。而翡翠则属于硬玉,国内没有产出,主要的产出国是缅甸,缅甸北部与中国云南交界地区是翡翠的原产地。玉矿的形成和存在是以地质时期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岩体所形成的矿脉存在,其中和田玉在岩体中的矿脉较翡翠岩体的矿脉为大,并且呈较明显的叶状、舌状、透镜状或脉状,翡翠矿脉一般较小、较杂,且呈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及少量的透镜状。
在物理性质上,和田玉的密度在2.95到3.17,翡翠要大些,为3.33,和田玉的折射率是1.61到1.63,翡翠的双折率为1.64到1.68,我们一般用130x的显微镜可看出和田玉的纤状交织晶体,而翡翠是典型的柱状晶体,可见翠性,翡翠的硬度为6.5到7度,和田玉只有6到6.5度。所以二者相比,翡翠的致密度、硬度、韧性、抗磨性要大于和田玉,因此翡翠饰品的用料、形制、款式变化要比和田玉要丰富。
青玉,是一种含低价铁的软玉,因其主要呈色调不匀的青绿色而得名。青玉由于含有氧化铁(Fe2O3)而使其颜色加深,质地以微透明到半透明为主,常为蜡状光泽、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青玉在历史上很受推崇,多为历代皇室祭天祭地的重要礼器,如清乾隆年间在北京太和殿前陈设的青玉雕“五岳独尊”岱岳奇观”“夏山秋云”“西台望月”“云镇山河”和“万籁无声”五方青玉大泰山就为其典型代表。另外著名的传国玉玺的材质也为青玉。青玉在封建的中国历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和田玉以青玉产最为丰盛,其分布很广,在产出的玉石中占很大比例。其质地较为细密,石性不大,呈脉状产于山上或戈壁、沙漠中的地方。青玉由于颜色较深,雕琢出来一般都用来制作较大的器物,如炉、山子和大件陈设饰物。也有制作笔筒、墨盒、台屏的,常用来作器皿的制作原料,在清代有大量青玉瓶、盘、碗等器皿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