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会有胶?
这是关于翡翠的一个误区,其实好的翡翠是没有胶感的。 “有胶感”的翠通常就是指“水头”不错的豆种及糯种翡翠,其结构比较松散,肉眼可观察到晶体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会给人一种“水分足”“透亮”的感觉。 而冰种、玻璃种翡翠由于结构紧密,肉眼很难发现晶体间的间隙,所以看起来非常“干爽”,“油润度”也不及上面的两种。 当然,这仅仅是结构引起的视觉效果,与“胶体”完全无关!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哪些属于豆种或糯种的翡翠,而哪些属于冰种和玻璃种,容易混为一谈。 实际上,只要掌握了下面的技巧,还是很好区分的——
判断时不需要特意挑选通透如玻璃的那一类(即玻璃种或者冰种),因为它们往往价值不菲;也不需要选择最浑浊的一类(即豆种或者糯种),因为这类的透明度大多不高。 最好的判断就是找一块质地介于二者之间的翡翠,仔细观察它的结构和色根分布状况,再与自己手中的料子进行对比,这样就容易得多。
胶原体来源于形成翡翠的原岩即硬 jade岩的围岩。硬 jade岩的围岩主要有花岗岩、片麻岩、大理岩、角闪岩及榴辉岩等,因此胶原体即来自于这些岩石所含有的化学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由于岩浆热液作用以及热液期后活动过程中的交代作用、淋滤作用、迁移作用进入硬 jade岩,随着硬 jade岩的蚀变,在钠长石化、绿辉石化、角闪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黝帘石化、堇青石化、透辉石化、黑云母化、黝钾石化等次生矿物化过程中,与硬 jade岩中原有的化学成分(Ca、Mg、Fe、Cr、Al等)汇合,共同作用参与了钠铬辉石、钠黝帘石、硬 jade石等新矿物的生长过程, 有的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新矿物内部,有的与新矿物以联生或共生形式出现。所以胶可以理解为翡翠的主要组成矿物的伴生体或类质同象混入体。
构成翡翠的胶体在形成时期由于环境条件、化学成分有所差异, 以及在后期演化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影响,使胶体在颜色、透明度、粒度和形态上略有差异, 因而形成玻璃胶、蛋清胶、米粉胶、浆糊胶和油青胶等多种不同的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