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什么朝代带入中国?
我来说下,古代中原地区对于玉的认知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我们,一说到玉,就认为是指软玉和田玉,或是硬玉翡翠。但这在古代并不是这样。 汉朝的《尔雅》中说“玉,石之美者”。这里的玉,是泛指一切美丽珍贵的石头,并不单单指玉石。而宋朝的《云仙杂记》中解释“玉”的字源时说“圭璧之质,五色备具,谓之玉。”这里的玉,指的是带有颜色的宝石,而不是纯色的宝石。
一直到明代,人们对于玉的认识,仍然是这样。在明世宗年间编撰的《钦定日下旧仪》卷一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者,温润而泽,仁也;其色青,义也;其质坚,礼也;光泽内蕴,智也;剖理缜密,信也。”这里提到的玉,仍然是具有五德的品德高尚的石头,并没有把玉单指为某种特定材质的宝石。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人提到玉,都特指和田玉或翡翠呢?这要从乾隆皇帝开始说起…… 乾隆帝一生好玉成癖,他命人编纂了我国第一部详细论述玉石鉴别方法的书籍——《大观宝鉴》。
这部书中首次明确将玉定义为:“色沁圆润,无纹无裂,雕镂莹洁,器形规范、大小适中、比例协调,包浆淳厚,光莹匀透者为上品白玉。若其中带淡青色而色阳盛,或有淡淡蜜色而色阴柔者,均为珍品。” 由于此书是由皇家出版并钦定,又是当时人对于玉最为准确的定义,所以后代的人们纷纷沿用这一概念,从而也就使得后世之人所提到的玉,大都指代狭义的玉器,即硬玉(翡翠)或者软玉(新疆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