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别翡翠变种?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变种” 很多人都知道,天然形成的玉石都是有裂的,或者说“裂”是天然形成的。这一点无论是经验老道的行内人还是刚入行的小白都清楚。所以天然的玉石或多或少都有些纹和裂。 但是有些情况就要区别对待了——比如原来没有裂纹的翡翠,突然出现了裂纹;或者原来有裂纹的玉突然消失了。这种情况就叫作“变‘种’了”。 对于“种”的概念大家都很清楚,指的是翡翠的结构组织和致密度。但是大家一般不考虑“变‘种’”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玉石饰品都是多晶集合体,即是由无数微粒状的矿物晶体聚合而成,这样的玉石是很难出现“种”的变化的。因为“种”的定义里就包含了矿物结晶的特点,而多数晶体的特征决定了其只能不断地填充空隙,不可能使结构组织发生明显的改变。(注:这里说的是绝大多数的情况,非绝对) 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玉器,哪怕就是几千岁的文物,我们也很难观察到“种”的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种”就不会改变了。如果“种”能随便改变的话,那玉器不用等到春秋时期就能做成。
其实,在玉石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成岩过程的不同,部分玉石会含有一些水迹云母类的矿物。这些矿物具有吸湿性和脱水性,当人体周围的湿度发生变化时,这些矿物就会释放或吸收水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是可以感知到的。所以我们在佩戴玉器的时候会感觉到滋润、干燥等变化。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种”的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非常微弱的,是需要通过特定的方法才能观察得到。而且不能凭借主观的感觉来判定“种”的真假,这样很容易犯错误。
那要如何鉴定呢? 我们需要准备一杯清水、一根细线以及一块玉。具体方法如下: 在清水中放入玉石,可以看到玉石的颜色逐渐变浅,这是水迹云母类矿物吸收了水分的表现;反过来,如果在清水中放入一把木炭粉,则可以看到玉石的颜色逐渐加深。 如果单纯按照颜色深淡变化来判别“种”的真伪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同时观察结构的细腻程度。我们可以把肉眼所能观察到的结构用放大镜进一步证实。 一般来说,只要玉质结构细致均匀,就可以认定为上品。而如果结构粗糙且不协调,那就需要慎重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