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为什么有翡翠?
缅甸是亚洲唯一出产翡翠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产出翡翠最多的国家之一;它位于东南亚的掸邦和克钦邦地区,北面与中国西藏接壤,西与印度比邻,南面是泰国和东面的老挝、越南;整个国土被山脉所分割,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东延部分,南部为巽他群岛的延伸,多高原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国平均海拔2500米; 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6℃左右,1月平均气温在15~20C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约38.0℃;全年雨量充沛、集中分布在6-10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7%;全国90%以上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由于缅甸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南方连接印度洋,东北方连接青藏高原,所以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从西边进入缅甸时,可以顺利爬升到海拔高度较高的山区形成雨水,因此缅甸的河流多为南北走向并流入印度洋,例如伊洛瓦底江(缅甸第一大河)就是发源于中国西藏,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入印度洋;湄公河(东南亚最大的河流)的上游河段称为萨尔温江(另一说法是中国境内称怒江)也是发源于中国西藏,但它是自东北流向西南汇入缅甸的海湾;而在这些河流的源头处大多分布着翡翠矿床或翡翠矿点。
其实不仅仅是缅甸国内有许多优质的翡翠矿区,就连周边几个邻国也有零星的翡翠产地如:不丹西部山区、尼泊尔东部山区以及我国云南西北部地区的瑞丽、龙云等地也都有少量的优质翡翠出产;不过在这些国家中,目前仅缅甸的翡翠开采最为发达,而且产量也非常大。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地质条件下才会诞生翡翠呢?一般来说,翡翠的形成需要特殊的地质条件且较为苛刻,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变质作用形成的翡翠——主要发生在岩浆岩或变质岩区,一般是在深断裂带附近发生的强烈变形变质作用的次级构造带内,由于温度升高造成翡翠原矿发生塑性流变,产生一定的位移和重结晶而变成翡翠;这类翡翠的分布比较广泛,包括欧亚板块内的缅甸、俄罗斯以及非洲的冈比亚;美洲大陆的哥伦比亚和美国等国都有规模不等的翡翠矿床或翡翠矿点,其中又以缅甸的翡翠资源储量最大、品质最好。
二是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形成的翡翠——一般发生在花岗岩体内部或其边缘相带内,因为当花岗岩在冷却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挥发组分溢出而使得围岩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质作用进而成为翡翠原生矿,随后在地下深处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使得翡翠重新富集再到达地表而成翡翠矿床;这种类型的翡翠主要产于我国云南的腾冲和瑞丽一带,不过目前该区的翡翠采矿已经处于停产状态了。
三是侵入花岗质岩石体的岩脉中形成翡翠——主要是由酸性岩浆演化而成的石英闪长岩等侵入于黑云母花岗岩之中形成的隐晶质致密块状矿物集合体,它们常呈小岩株或岩枝形态产出,一般呈扁豆状、透镜状、似层状及筒状或囊状等,此类翡翠的主要产区在我国云南省的龙云县一带及缅甸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