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老坑新坑的区别?
关于“老坑”、 “新坑”的定义,是1985年由上海地质研究所提出的,他们根据缅甸北部的矿区岩性特征及其所产翡翠的品质差异,将产地翡翠分为老场、莫湾基场区、雷击场区和木岗场区四个类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缅甸翡翠的产区主要局限于缅北雾露河与伊洛瓦底江交汇的三角地带,而现在的缅甸翡翠产地已延伸到缅北克钦邦的许多小山谷中(如木姐市西南约3公里的班宇各谷地)和勐拱南部及老玛河一带。其中一些河谷于20世纪60年代初才发现,而70~80年代发展最快的是在木姐至勐拱一带的河谷中。这些新的翡翠产地大多被划分为木岗场区,故现今的缅甸翡翠场口可大致分成三个基本类型: 老场区包括老帕敢、麻料、磨底林、南奇、缅湾、莫湾基等场口; 新场区分为木抢、自壁、南奈、莫格勒布、莫格索崩、莫霍和莫高勃等场口,雷击场区有马尼、马扎、达巴、桑卡、耶帕、阿麦亚、那加西等场口; 还有一些场口因产出品质较低的翡翠称为“新厂”,其中包括:木抢后沟、曼希、赛乌、帕查、莫哈并、弄散、弄拱、弄顶、央迈隆、章拱、东嘎、那莫、孟休、莫罕、那莫杭等场口.
由于不同场口的翡翠在颜色、质地和裂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不同的玉石开采场区所出产的翡翠具有某些各自的特点,形成了所谓的"场区特点"或称"场口特色"。 例如,老帕敢场区的翡翠一般种好色好,水头较长且透明度高,多无色或少有色带,常出现满绿色,但绿较均匀;而莫湾基场口的翡翠一般玉质粗,透明度差,以黑灰底色为主,常有翠绿,色多不均,有蓝灰色、淡青色、紫罗兰、藕粉等色。再如,南奇场区的翡翠以绿、紫、白三色均见为特点,颜色分布不均匀,有翠丝(即翠色的带状分布),且多见铁龙生,多为粗粒结构--块状结构。
总的来说呢,“老场口”一般是指那些老的矿区,因为时间比较久远了,所以矿床也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了,所以形成的翡翠种水一般都比较好——种老,而“新场口”指的就是新的矿区,虽然这里的翡翠原石皮壳表现不一样,但是往往种都不怎么好……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老坑翡翠几乎全部来自于老帕敢场区,该场口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老的翡翠矿山之一,也是产量最大的一个场口。它位于密支那西南方向14公里处,属帕敢小镇管辖范围,这里盛产白玉,其产出的翡翠质量很好,通常质地细腻、晶莹剔透,而且色泽鲜艳、色彩均匀,因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另外,“老帕敢”还出产了很多玻璃种、冰种翡翠原料以及满绿高翠原石。当然啦,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种嫩。